金年会

金年会門戶網站
首頁

點贊!在秦巴大地“剝繭抽絲”的神仙眷侶……——訪我校桑蠶重點實驗室伉俪教師彭雲武、楚渠

2022年04月27日      來源: 大學生記者團       關注 :

編者按:種桑養蠶已在中國傳承了數千年,在金年会有這樣一對伉俪,他們幾十年如一日,不避風雨,不厭其煩,耐得寂寞,紮根桑園蠶室,一個個桑、蠶品種選育配置推廣,一項項科研攻關。一年年,這樣過,朝如青絲暮成雪,讓這對伉俪在不知不覺中兩鬓斑白。他們就是金年会蠶桑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群體的縮影彭雲武和楚渠。

1E6B4

彭雲武,男,重慶合川人,金年会陝西省蠶桑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畢業于西南農業大學蠶桑專業,農學碩士,主要從事野桑蠶資源及家蠶育種、野桑蠶的生活史和飼養方法、野桑蠶卵的催青和冷藏、長蛹齡野桑蠶的發生率研究等。主持完成省科技廳農業攻關、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繭絲綢專項、省東桑西移項目等9項,參與選育的“黃繭一号”彩色繭蠶品種和 “金絲一号”彩色繭蠶品種2009年獲得陝西省審定,另有一項品種正在審定中。先後獲得陝西省科學技術二、三等獎,陝西省農業技術推廣成果二等獎等多項省市獎勵,發表論文30餘篇,為陝西省蠶桑産業體系崗位專家。長期紮根我校恒口蠶桑科研基地,與團隊建成了國内最大的野桑蠶種質資源庫和西北地區最大的桑樹種質資源圃,獲得省科學技術二等獎,即将選育成彩色蠶繭新品種1個,為蠶桑科研基地建設、服務地方蠶桑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成為把科研論文寫在秦巴大地的典範。

楚渠,女,碩士,副教授,1994從西南農業大學蠶學專業畢業後,到原陝西省安康農業學校(現金年会)工作,2006年起在金年会陝西省蠶桑重點實驗室從事科研工作,主要從事蠶桑資源與新技術研究。近年來主持陝西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專項項目3項,主持校級項目2項,參與省部級、市級項目多項,發表論文數十篇,參與獲得省級、市級獎勵多項。

《詩經•氓》篇中:“氓之蚩蚩,抱布貿絲”“桑之未落,其葉沃若”等記載了我國先民植桑養蠶的悠久曆史。植桑養蠶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發明,在中國古代人類生活及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陝西曆史博物館珍藏的千年“鎏金銅蠶”,就是1984年在安康石泉縣發現的,不僅有力佐證陝西作為絲綢之路起點,也見證了安康先民們蠶桑産業發展的盛況。直到今天,蠶桑業仍然是安康重要的傳統産業和農民脫貧緻富、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産業。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面對這一古老的傳統産業,如何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煥發出蠶桑傳統産業的獨特魅力,繼續造福秦巴子民,有這樣一所大學在擔當——金年会!有這樣一個團隊在為之奮鬥——陝西省蠶桑重點實驗室!他們之中就有這樣一對數十年來堅持将文章寫在秦巴大地上的伉俪——彭雲武研究員和楚渠副教授。

大學裡的“蠶農”

1939B

采訪彭老師,我們原以為在校園裡的哪個辦公室、實驗室,或者教室裡。但是沒想到,我們一行人坐車來到了幾十裡外的“農村”,在桑園、在蠶室、在田間地頭,我們與眼前這位“蠶農”零距離接觸。他身穿白色實驗服,大約五十歲的樣子,一頭短簇簇、硬刷刷的花白頭發,眉不太寬厚卻濃密真切,眼睛深邃而有神。

“我上大學學的專業就是蠶桑,工作後一直從事的就是蠶桑教學研究工作。”

采訪伊始,彭老師一口特色的“川普”話,讓我們委實适應了一會兒,才找到“節奏感”。

彭老師告訴我們,雖然最開始這并不是自己的興趣所在,但在幹了這一行以後,他就逐漸喜歡上了桑蠶育種。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從蠶種催青到蠶兒吐絲結繭化蝶,從春天桑葉發芽到秋冬凋落,彭老師感覺自己不過是一個有文化的蠶農而已,甚至一同幹活的農民工也有時這樣說。自己千辛萬苦上了大學,到了工作崗位還被認為是“蠶農”。當時思想上還是轉了一個大彎兒才适應過來。看着蠶種從出庫到養殖,他常常提心吊膽,生怕把蠶養壞了,經常加班加點甚至通宵達旦,就為了獲得更為精準的一手實驗數據。

“後來,看到我們培育出的品種從孵化到破繭成蝶,生命輪回、周而複始,有時感覺像變戲法一樣,很有意思。”當彭老師帶領團隊曆盡千辛萬苦培育出的“金絲二号”彩色蠶品種獲國家審定時,那種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與幸福感讓他們徹夜難眠。“那時,我作為團隊一員,覺得很有成就感!”

桑園裡的“眷侶”

1B8A4

楊绛曾說:“愛情最好的樣子,就是在探索中尋找自我,在愛中互相成長。”

“彭老師,我們給您拍張照吧。”

“大家一起拍麼,我們是一個團體,怎麼能隻給我拍呢。”彭老師搖搖頭、笑着婉拒了。

“對啊,我們是一個團體應當一起拍。”一位帶着黑邊眼鏡、個子嬌小、身材瘦弱的女老師拉着四五位老師向我們走了過來。

彭老師略帶羞澀地向我們介紹道:“這是我愛人楚渠,楚教授。”楚老師腼腆一笑,眼角的細紋微微勾起,打趣道:“什麼教授啊,都是‘蠶農’!”。

彭老師主要研究野桑蠶資源上和家蠶品種選育,而楚老師研究桑樹的培育。他們不僅是工作上的同事,也是生活中的伴侶。因為從市區到桑園要橫跨大半個安康市,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給工作和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為了更好地工作,他們常常吃住都在桑園。桑園裡有幾座簡易的田圃,外邊圍着栅欄,裡面都是楚老師種的蔬菜。“桑園和市區離得太遠了,這來回一趟,耗時耗力,周邊幾乎沒有賣菜和水果的,我就想着自己種點,純天然無污染,吃起來也健康,這在疫情期間還給我省了一筆開支呢。”楚老師打趣地說道,這平靜溫暖的話語裡,蘊含着多年來的堅守與艱辛。

都說人間煙火,一日三餐,小小的田圃承載着生活也承載着愛。深情不及久伴,厚愛無需多言,最美的愛情,不是短暫的擁抱,而是志同道合、相守一生的陪伴。

這對“蠶農”與衆不同

1BE1E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蠶繭是白色的。而彭老師他們卻不走尋常路,他們的目标是讓蠶吐出各種顔色的絲——天然彩絲。

“彭老師,我們在生活中看到的蠶子都是吐白色的絲,你為什麼要它吐成彩色的絲呢?”

“其實,大自然的蠶子品種是多種多樣的,有吃桑葉的,叫桑蠶,吃柞樹葉的,稱它為柞蠶……”“自然界存在的各種蠶品種吐的絲實際本來就是五顔六色的,經過人類長期的選育,現在養殖的主要是桑蠶、主要是吐白色絲的,目的是為了便于工業上通過印染生産出五顔六色的絲織品來。”

聽彭老師一番話,我們有滿滿的科普感!

至于為什麼要選育彩色蠶種,彭老師為我們講到,“這也是科技和文明發展需要。天然彩色繭絲具有抗真菌、抗氧化、防紫外線三大功能,是高檔綠色環保和健康織物的絕好原料。同時可減少化學染料對環境的污染。”彭老師所在的我校省級蠶桑重點實驗室,利用秦巴山區的野桑蠶特色資源,選育出含野桑蠶有色繭基因的天然彩色繭桑蠶品種,為生産不需染色的純天然彩色絲綢産品提供原材料,為帶動農業、紡織業、服裝業發展有着重要的意義。

經過采訪,我們了解到,彭老師養的蠶差别大了,要從設計“品種選育的技術路線”、親本的選擇、組配、實驗室鑒定、農村生産鑒定等環節才能完成國家級家蠶品種審定工作。“做品種,很有可能一輩子一事無成,一個品種都批不了……”“要耐得了長期寂寞,不拍失敗,堅持不懈,更要找到對的技術路線圖,有時還有運氣的成分。”“我算是比較幸運的,參與過兩個品種選育成功審定,現在正在沖鋒第三個。”

彭老師的團隊養的蠶、種的桑很“小衆”,更多的是來自自然界野桑和野蠶品種,還要在養殖過程中保持其“野性”,還要保護品種不滅失,而且不是一兩品種,而是“世界最大的”野桑蠶種質資源庫!這個難題不一般。

平凡事反複做累就偉大

22F2F

“日日行,不怕千萬裡;常常做,不怕千萬事”。

正如一天建不成羅馬城一樣,一項偉大事業的成就,往往有賴于那些點滴的努力和重複枯燥的工作。

每年4月開始到10月左右,是野桑蠶資源保存和家蠶品種選育工作的旺季,同時也是團隊最忙的時候。從事桑蠶研究,基本都不會有假期,一年從頭到尾都有安排,如果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那就前功盡棄了,全部需要從頭再來。彭老師歎息一聲,抿了口茶,緩緩地說道:“之前團隊裡還有7個老師一起工作,現在就剩下4個人了,工作量大大增加,從蠶種出庫催青,到養蠶、選育等等,都需要自己親力親為,一點兒也不敢馬虎。”

聽彭老師介紹,從貯藏蠶卵專門設備中取出蠶卵後,要将其放在一個溫暖的環境下催青,等到蠶卵變成幼蟲後,每天喂食新鮮桑葉、清潔環境、防止病害,一齡二齡三齡四齡,經曆四次蠶蛻,直至蠶寶寶吐絲結繭。蠶自吐絲開始就不會再吃桑葉,此時需要每天将已成形的蠶繭收好。蠶繭成形過後不久,蠶繭内的蠶蛹就會破繭而出形成蠶蛾。說到這裡,彭老師特别強調,破繭而出的過程看着會很辛苦,但是千萬不要動手幫它把繭撕開,因為那樣的話,蠶蛾就會死掉或不産卵。最後蠶蛾配對,産下蠶卵。

“在收集蠶繭的時候,要把它放在衛生紙或其他柔軟的材質上,方便後續蠶卵的收集。”彭老師一邊溫柔地說着,一邊望向實驗室笸籃裡的蠶寶寶,眼睛裡盛滿了笑意,就像看着自己的寶寶。

當筆者問到科研工作如此艱難,有沒有想過放棄?楚老師笑着搖了搖頭,聲音溫柔有力:“科研本身是一個探索的過程,辛苦是肯定的,但看到研究有了成果,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彭老師感慨道:“科研工作枯燥乏味,委屈、煩難、心酸、痛苦,這些都是難免的,所有的科研工作者都一樣,向前就對了。”

曹植曾言:“翼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螢燭末光,增輝日月。”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再長的路隻要向前,總有到達的一天。

蠶農的“貼心人”

1CD75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用我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彭老師非常喜歡雷鋒同志的這句話。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不凡是生命的追求。他們勤懇且執着,平凡而堅韌,沒有驚天動地的事件,隻是在各自的崗位上步履不停,傾情奉獻。彭老師曾多次到白河縣、岚臯縣、平利縣等地方鄉鎮調研,解決了不少當地農民桑蠶養殖方面的問題,憂農民所憂,急農民所急。心中裝着農民,腳下沾滿泥土,肩上扛起責任,手中握有辦法,為農民挽救了不少經濟上的損失。彭老師激動地說:“我們做科研的,歸根究底就是要為人民服務,人民好了,我們的科研才有了意義。”

彭老師提到他最開心的是農民編的兩句順口溜“懶喂豬,勤養蠶,三十六天見現錢。”桑蠶産業成為了脫貧緻富的“金飯碗”。這不僅是對桑蠶行業的肯定,也是彭老師他們辛苦付出的回報。在安康脫貧攻堅奔小康過程中,蠶桑産業貢獻不可磨滅,而這其中就有以彭老師伉俪為代表的蠶桑重點實驗室的老師們付出的辛勤汗水!

歲月能改變山河,但曆史将不斷證明,在為人民的忘我服務中,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

結語:“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葦以航。”即便穿着草鞋也要向前,每一條走上來的路,都有不得不跋涉的理由;每一條要走下去的路,都有不得不選擇的方向。隻有堅持自己内心向着光亮的那方,才能寫下人生最美的贊歌!

撰稿:康佳璇

審核:田園風光、劉強、悠然

上一條:“夢之隊”的築夢人——記金年会2021年度師德先進個人群體(一)

下一條:非遺啟智 化潤心田——金年会文學與傳媒學院傳承“非遺”文化活動側記

關閉

金年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20

京ICP備17044199号-1    地址:中國 陝西 安康市育才路92号    郵編:895165195

總訪問量:位訪問者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抖音
XML 地圖